媒体成信
来源:成都气象 作者:日期:2025-08-14 审核:新闻中心 点击:
青椒,是巴蜀文化美食的代表性食材,在成都世运会中,寓意青年交流、青年教育、青春活力与绿色生态,志愿者被亲切地称为“小青椒”。在这次盛会中,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的六位在读研究生——曹欣悦、张煜轩、马可、朱瑶、罗鸿欣、艾鑫,怀着对专业的好奇心与对赛事的热情开启了这段特别的志愿服务之旅。
六名志愿者初到成都市气象局那天,楼层走廊的电子屏上播放着“成都世运会倒计时6天”,让她们有了些许紧张。三楼气象台大厅宽敞明亮,大屏滚动显示着雷达图像与数值预报产品,一台台高性能工作站各司其责验算着数据,工作人员们在多个终端间有序穿梭,令人真切感受到现代气象业务运行的高效与智能。大厅天花板上的灯带装饰看似毫无规律,实则是成都气象人引以为傲的时刻——2023年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当天的天气图。
曹欣悦、张煜轩、马可三位志愿者的工作是协助气象预报产品的英文翻译,与预报员们共同办公。她们总能看见预报员们围坐在电脑前,认真讨论每一份预报。第一次负责开幕式场馆的预报翻译时,曹欣悦和张煜轩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多云间阴”“傍晚有阵雨或雷雨,雨量大雨”与“零星小雨”这些看似简单的描述,实际翻译时既要准确贴切,又要符合英文语境、体现专业性,实属不易。在张译文和田昊屾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两人反复查阅资料、逐字推敲、不断修改,才完成这份看似“轻巧”的英文预报。每一句准确传达的表达背后,都是预报员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为了短短一页预报内容,预报员们昼夜轮班、反复研判,气象探测与网络维护人员也随时待命,连续多个夜晚,值班室的灯光始终未曾熄灭。
开幕式当天,马可在成都世运会气象台第一次真切见识到什么叫“系统作战”。从观测数据获取、预报会商分析,到产品制作、实时发布,再到多部门协调联动,整个流程如同一套精准咬合的齿轮系统,有序高效地运转着。“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世运会宣传组的工作则让朱瑶与罗鸿欣感受到气象服务的“温度”。她们跟随“成都气象”视频号团队拍摄了一条有关“座椅级气象服务”的科普视频。这条30秒的视频讲述了服务如何从“标准气温”延伸至“体感温度”,引导观众选择阴凉座位,为运动员提供降温建议,使气象数据真正触达每一位参与者。“得让老人小孩都能看懂,”气象服务中心的许晨老师指着公众号后台界面说,“上次高温预警视频,有家长留言说‘及时提醒孩子带水’,这就是价值。”
在整理人物稿件的过程中,艾鑫被陈贝预报员对气象工作的深情打动。稿件中记载着气象工作者的日常:面对突发强对流天气时,他们反复会商、通宵达旦订正预报,只为让每一条预报更加贴近实况、贴近需求。其中一位老预报员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我们预报的不是天气,是让大家安心的底气。”
这些天,六位“小青椒”曾见过凌晨四点的预报大厅,见过被咖啡渍浸染的值班表,见过预报员们在成功预报强对流天气过程后,相视一笑时眼中的光。她们的工作或许微小——翻译一份预报、剪辑一段视频、整理一篇稿件——但透过这些,她们清晰地看见:世运会的晴空背后,是无数人用专业与坚守织就的保障网络。而这个夏天所带来的成长,让她们对所学的书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理解,所谓气象的守护,不过是将专业做到极致,把责任扛在肩头,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成为那束照亮前路的光。
(文:韩进满 艾鑫;摄影:蔡欣明;审核:卢杰)